
-
研究方向:叶轮机内流实验技术特色优势: 突破叶轮机的结构限制,自主发展了PSP、PIV、液晶等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复杂内流光学测量技术,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的叶片表面气动参数分布。 发展了基于阵列传感器高精度测量方法,解析出了全特性线以及流动失稳过程中流场的稳态及动态发展过程,形成了低速压气机模化试验—叶顶间隙非稳定流动诊断技术与基于降维理论的叶轮机械数据挖掘方法。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面上等)、民机专项、A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资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奖。
-
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气动声学基础理论和低噪声设计技术特色优势: 长期从事气动声学基础理论和发动机低噪声设计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欧盟科技合作、民机科研等项目,承担了大型客机C919、发动机CJ1000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获得第一批“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航空发动机气动声学》专著获中国大学出版协会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大型飞机噪声预测系统”等成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
-
研究方向: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关键技术特色优势: 军用航空发动机高油气比燃烧技术; 舰船燃气轮机燃烧室技术; 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污染燃烧技术; 工业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技术; 燃烧室先进冷却技术; 先进扩压器技术; 先进扩压器技术;
-
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传热分析与高效冷却技术特色优势: 涡轮机械传热技术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复杂气动-结构条件下的航空发动机部件传热分析与先进冷却技术研究,是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与R·R公司签订“气动与传热大学技术伙伴”协定,完成多项合作课题,得到对方的高度认可。先后承担“973”、民机专项科研、“两机”专项基础研究等重要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的“收缩-扩张形气膜孔提高气膜冷却效率的机理研究”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
-
研究方向:转子动力学与故障诊断技术特色优势: 建立了转子进动分析理论体系,包括四个定理,提出了发动机转子系统“可容模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项,所研制的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应用于航空、航天和舰船等领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
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综合控制与健康管理特色优势: 在国内率先开展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研究,拥有国内唯一的航空发动机控制专业,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先后承担A计划、“两机”专项基础研究等重要项目10余项,尤其在航空发动机综合控制、故障诊断、机械液压系统设计方向优势显著,出版多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著和教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控制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
研究方向:红外及电磁隐身预测及抑制技术特色优势: 专注于高温排气系统的红外和电磁辐射预测和抑制方法,及新型低可探测大曲率排气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发展的飞机短舱和排气系统一体化设计软件成功应用于Y20,实现了装S弯喷管的无人飞行器国内首次飞行试验验证和90度矢量偏转喷管首次热态模型试验。拥有国内高校唯一的全尺寸喷管、进气道电磁辐射试验平台。研究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出版学术专著1部。
-
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空气、滑油和防冰系统研究特色优势: 在滑油系统油气两相流动与换热、系统整体/部件性能分析,空气系统部件非稳态效应、涡轮盘封油气严技术及系统的设计方法,过冷水滴在复杂三维表面结冰数值模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
-
研究方向:新概念发动机技术特色优势: 在脉冲爆震、超燃冲压等领域开展了持续深入研究。突破了两相高频脉冲爆震技术,研制了国内第一台PDRE样机。实现了脉冲爆震涡喷发动机自吸气稳定工作,验证了该技术可行性和性能优越性,实现了发动机循环从定压向定容的革命性转变。率先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天地性能对比评估研究,在国内首次研制、建设了1000K、1800K纯净空气来流的电阻加热器实验系统、氧化铝空心砖蓄热式加热器实验系统。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超燃冲压发动机专著,出版爆震发动机相关专著2部,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相关研究成果曾参加国家863成果展。
-
研究方向:计算物理与能源科学特色优势: 专注于复杂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和多学科仿真及优化。 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冯卡门流体力学研究所、日本三菱重工、美国堪萨斯大学和新泽西州立大学等紧密合作,在湍流研究、发动机内流场雾化燃烧、超声速流动等领域开展了基础性研究。 在PRL、Scientific Reports、JFM、JCP、IJNME、CCE、AIAA Journal等行业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
研究方向:风力发电学特色优势: 自1985年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合作开展“风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和中德风电人培养”,联合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风电技术骨干,推动了风电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大型风电机组流—控—构耦合理论与设计准则,成立了中德风能研究中心,成为风力发电技术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国家友谊奖2项